今天是腊八节,马上要过年了!
距离上一篇大概四天没有更新微日记,告诉自己:写作不在频率高低,要坚持写自己相信的东西。
创建一家服务型公司看似很容易,门槛低。这背后最难的却是:
发现自己,洞察用户和服务正确表达。
理解这三个要素其实是在非常缓慢的和非常迷茫的失败体验中发生的。忽悠别人很难,愚昧自己其实特容易,自己随便找个借口就能顺坡溜。今天看很多事要
归功于外,归因于内。今天我想聊聊找合伙人的事,因为这最能反观我自己。
找别人之前,要发现自己,发现莫过于觉察自己内心深处之所想。切忌不能谈概念,这种属于典型的忽悠自己,谈就谈如何解决现实问题、选择哪个做为切入点以及用户价值新发现。很多人都说“不忘初心.....”,我理解的初心不仅仅是一个冲动或一点勇气,
初心应该是一个信仰,不是发现新事物,而是看穿一个小世界。冲动的事会很容易后悔,勇气则是面对困难依然选择的胆量,这是能够在初期能向前走一段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如《创业维艰》曾提起过,在创业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只在前3天是兴奋的,而在其他时间里都是暗淡的。
为什么需要合伙人?
没人不希望可以走得更远。创业公司是一种组织(规模小一点称之为工作室),
组织存在的目的:
寻找可规模化和可重复的商业模式。
有人愿意合伙,有人愿意单挑。主动投奔你一起创业的人少之又少,你只能主动去寻找意中人。别人之所以真正看好你,不仅是因你的影响力或曾经“辉煌”的过去,他看好的应该是你的
行动,尤其是面向未来的理想和行动能得到认同,这样的起步才会走得稳。
选择什么样的合伙人?
创业初期我走过一个误区,即:在相互欣赏和能力互补之间选择合伙人,我却选择了后者:能力互补型合伙人。仅过了半年很多结果就事与愿违,起因是我断然不接受做私单损害公司的行为甚至是这种价值观,说白了就是我当初邀约时没有选择第一种:
相互欣赏的合伙人,而仅仅是看中了我缺少了的在他身上那种能力。相互欣赏是一种近乎完全的接受,会因此产生很大的凝聚力,这种喜欢也会成为吸引更多优秀人加入的一种魅力。
选择大公司里方法“成熟”或能力“强”的人,这也是我常见的和认为比较容易的选择,但今天我却会提醒自己一句:在今天业务高度同质的大小公司里,论规模或品牌知名度许多肯定都已经超过了我。如果我选择这样背景的合伙人加入势必就会考虑短期产出业绩,很大可能他也会习惯性直接Copy大公司的业务,或者是在同一客户那里发起正面竞争,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有限资源耗尽,我(们)输的很惨。从这点来说,也会与我的初心事与愿违,因为:
如果选择追随大公司雷同的策略,我(们)再勤奋也永远都追不上。
年轻的创业公司不要动不动就谈颠覆,初期这个阶段需要时间来沉淀打磨,只有找到属于自己的核心优势和用户密码,你才能变得更加厚实强大!否则你会很快被挤压到窒息。创业初期需要勇气和决心,但后面越来越需要韧劲儿与耐力,不要老想着速战速决、一步登天。
选择合伙人或初期加入的伙伴,
最好的选择:对方是自我管理者。有了他们加入,我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实践,这在过去一段时间被证实特别有效。如果我不幸选择了要“被”领导黏着我的生瓜蛋子,倒霉的肯定就只有我自己,这是我过去最深刻的教训之一。他们一旦拥有了技能要么很快加入大公司,要么就放弃当下去尝试新的职业。你交的不仅是学费,更宝贵还有时间窗口期。
我一直在寻找理想的合伙人,今天来看莫过于有一点会首选:
厚道。合伙人要时刻能为他人着想,能因此快速收获他人的信任与忠诚,这是初期凝聚员工和得到新客户认可最扎实的基石。耍小聪明或涉及利益就把个人利益放在别人前面的人,根本无法获得大家的信任,好不容易 、产生的文化也会瞬间瓦解,尤其是大家还得因此设防产生了疏远。这在公司业务快速增长期间尚可,一旦遇到经营困难就会很快散伙,在一定会发生的诸多困难面前,这太容易发生了。
创业的秘决是什么?
不能乐在其中,就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