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被无数“复杂”和“情绪”化了的话题。
被无数次误解后,谨在这里提出我的个人观点,猎头顾问的职业目标:不以职位推荐利益为目的,以职业关怀为终极。这是我经常从人选视角去判断一位猎头顾问是否优秀的重要线索。
首先,我们必须认真定义与工作密切相关的2个关键词:职位和职业。
职位:能力、经验与组织权益相组合;
职业:职业路径和工作价值观相结合;
职位具体细节与面试相关,一职一评,适用于短期,易匹配;职业具体细节与利益相关,多职深究,适用中长期,难规划。
职位讨论进入最佳状态要更加接近目前(未来)公司/职位的客观真相,这依赖于理解目前(未来)公司历史背景,是高能力者与低能力者的坦诚面对;职业则依赖于数个职业路径节点的入离真相,是阅人无数后的反思与总结。有针对性,是客观与中立背景下的归纳。这部分讨论中最难的部分,是双方清晰彼此之间对当时情景或未来的预期。很多时候讨论双方对未来的预期时,这是最难被客观量化的部分。
《原则》书中提到:
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客观的自我评价,包括对自身缺点的认识。
![broken image](http://user-assets.sxlcdn.com/images/52944/FtsiorgKBQ6L1c3BoSh_K5SKS9nG.jpg?imageMogr2/strip/auto-orient/thumbnail/1200x9000>/quality/90!/interlace/1/format/jpeg)
现实环境往往是残酷的!
今天职场大环境是:碰撞、内卷与挤压。很多人选会诟病猎头顾问骚扰和过度推荐机会。猎头顾问主动接触你时不向你推介职位,这不现实!做猎头顾问职业,心理压力、重复性很大。顾问虽没有你工作的经历,却要向你推荐去面对彼此都未知的新工作,这得有多大的压力?!
很多猎头顾问利用星期六、星期天找你私人时间交流。试想想,顾问提供的是什么服务?你在电商app里购买东西是批量生产的,从来不照顾任何人。顾问对你却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服务,对,私人定制。对于不确定的推荐,顾问的确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毕竟“选择一份工作将改变了一个人的职业生命轨迹”。他也要承受极有可能被误解的压力:如果你的新入职失败,将带给给你比较严重的后果:不得折返,一切重来,诚然,这也栽了顾问(或公司)的声誉。
优秀顾问是时间消耗工作量极大、典型的复杂劳动。在极短时间内要掌握最大的信息量,花时间拜访企业客户、在网络库中寻找匹配人选信息、预订各方彼此方便沟通的时间,像医生一样不断从错误中积累成功的经验,这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
很多人选邀约大概率是被拒绝的,这是最大量的时间消耗,所以,顾问工作是典型的复杂劳动。
有人说:猎头服务简单、收费高,按成功入职人选的年薪百分比计算服务费。但,请别忘记这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工作,一天不推荐,收入即归零。
有人说猎头顾问不是咨询顾问,比如咨询顾问做一小时心理咨询,是预付费。每小时至少是¥600起。在中国,很多打出去电话的猎头顾问大多数是初级别的,其劳动报酬还不如一个商场店员,却要为如何与你沟通意愿和是否成功入职,提心吊胆!企业或你觉得试用期不爽:辞退或离职,猎头费可能涉及按比例退费或补偿。关键是谁都不想面对这个结果,是的,没有人愿意!
时间最宝贵,没有人愿意把时间花在不对等的、不靠谱的职位推荐上。
前提是,你得知道顾问服务跟其他服务是否有明显区别。你花了时间不一定有相应回报,这并非顾问本身能力的问题。为什么?因为招聘实在是太复杂了,顾问能解决的问题非常有限。提醒各位,招聘流程漏斗从第一次接触到有一个人选试用期结束,成功率不到1-3%,97%以上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推荐失败( 成功是指:12-24个月内人选/企业满意)。今天,所谓猎头推荐不过就是寻找简历和邀约面试,很多Offer谈判也是人选和企业双方直接进行。顾问无法提供成功保证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如果你期望被推荐的职位都能全部推荐面试成功,对面这人是上帝,绝不是猎头顾问。
今天,在中国招聘市场上做一名猎头顾问实在辛苦,首先得猜:哪一个人能匹配哪一个职位?一个人选接起电话要么抱怨被骚扰,要么说:我不看机会,直接挂断电话。平均一位猎头顾问每天沟通人数从10到60位不等。试问一天只有8小时,一位顾问真正能给一位人选提供多少咨询:真实评价、询问经历、判断优势、薪酬涨幅、职位背景….能经历这些少说要半个小时,如果能认真于此,一位资深顾问每天实际沟通的最多不超过5-8位。
今天,各大猎企或甲方雇主平均每个职位流程中有十几个人选,进入终级入职阶段仅有一位,这也会造成其它流程中的人选极其不爽,十分恼火,无处安慰。
本质上,资深猎头顾问要做大量信息收集和调研工作,拿到可信度比较高的企业内部信息,确保理解你的职业状态,将来才有可能推荐真正合适的职位。要说承担责任,你们一定是要见面的:综合评估最近公司状况、暴露问题、重要职位任命动态等等。这么做,是为了避免只看到机会,却未充分理解客观行情跌落的真正麻烦。
由于顾问收入低到抵不住一位店员,只好靠大量体力、大量推荐,以低微概率打擦边球拿到业绩奖金,这也是出现过度推荐和过度骚扰的大背景。
欧美西方,高端猎头雇佣价格、背书信用体系相对健全,人才少嘛,比较成熟。在中国,现有招聘推荐体制,不能仅埋怨猎头顾问没能力、像销售。诚然,我不是偏袒任何一方,顾问过度推荐职位、过度骚扰人才,是会给大家身处的猎头服务市场造成严重损害。如:影响人选对公司不恰当评价、忽视人选自身毛病、放弃扎实基本调研等等,更严重地说:猎头服务已经面临严重后继乏力:优秀年轻人不愿意成为一名猎头顾问。
接下来,我提出如下去判断顾问优劣的若干参考场景,可以参考。
第一,顾问是否和你互换身份?
优秀猎头顾问会提出适合你的问题,概述对你目前职位和职业的基本判断,不受过度“推荐”导致低概率、弱关系影响。
举个例子,顾问说你3年2跳找不到好工作,吓得你寒毛倒竖。其实,是顾问错误理解职位和职业了,职业初期技能和经验积累是最重要的,很多离职是公司原因:没有空间、倒闭或倒逼离职,这是正常现象!用不着大惊小怪。可是,有些顾问会危言耸听,告诉你下一家公司多么好,目前公司多么不好,你如何赚更多钱?你已经落伍了,吓得你赶紧去参与他推荐的职位。
好顾问,绝不会危言耸听。
第二,是否上来直接推荐机会?
除了前面说的顾问互换身份,适度提问,首次接触好的顾问不会胡乱推荐机会、随便要简历。先要澄清人才遇到什么瓶颈?尽量想办法先突破。何谓瓶颈?如:你现在什么都不想做,做什么都有局限,2年没加薪,3年未升职,重复无意义等等,这时,你可能是需要考虑外部机会的。
第三,是否仔细询问并做特征判断?
猎头顾问跟人选是平等对话关系。成功适配职位是复杂的多因素匹配,双方要不断地讨论、提问与深入对话,这会促进顾问和人选彼此清晰能力、环境、平台。特别提醒的是,不要仅凭人选叙述做判断,我想去哪家公司?我讨厌目前的上司....必竟人选叙述多数情况是主观“囚徒”困境,双方要尽可能用比较或验证的方法,寻找和发现客观的证据,方可做深入探讨。这个过程一般会很长,仅是花在沟通时间,大约需要一个小时,甚至反复几次收集和验证,这是一个非常必要的过程。
第四,是否开列跳槽大处方?
恰如好的医生用药是非常少的。在欧美你看病,药品所占有的总费用不超过5%。在中国,你的医疗费用里绝大多数是药品和检查费。这当然跟我们医疗商业中的激励机制有关。好医生开药是非常谨慎的,用药量是严格控制的。
同理,顾问在沟通中多倾听、少表达、少给建议,了解情况后的表达:简洁清晰。千万别上来直接就某一个机开始讨论直接跳槽,这就是大处方。跳槽失败的成本远高于涨那点薪酬。
第五,进入创业公司还是知名上市公司?
前面讲过,创业是一剂猛药,确有风险。医生会尽量给你开老药、便宜药,好比推荐知名公司或上市公司,低风险且很容易。低风险也有一个新问题,老药、便宜药(知名公司)特别挑剔,更愿意索取而非创造。市面上寻找创造性的机会、能充分释放你的地方,基本是创业公司居多。有能力、有经验的直接去大公司找到快速成长空间,好坑基本已填满,去晚了就是填别人的坑。大公司都有政治化、官僚化,人员和组织大了势必出现这个问题:不停开会、反复协调、内部讨论、频繁调整和重大任命等等一套程序,人顺应组织调整难免达成个人满意。
第六,对话中机会多还是分析多?
好顾问会把人才目前职业竞争力讲清楚,把离职原因分析清楚,把改善和提升方式讲清楚。这是好顾问。沟通有价值,推荐机会有份量,这就是好顾问。当然,现在顾问沟通量太大,来不及跟你深入交流,甚至你也不给顾问表达的机会,也就难怪:今天人与人能深度交流职业的,少之又少。
第九,对问题如实相告,还是敲你一把?
很多职业问题拖延就是难治,跳过水坑,又跳火坑,多跳无益。逼着顾问非要推荐有什么大厂机会。请各位明白,职业绝大多数问题是无法有它解的,绝大多数难题是在你面对困境中可以“自愈”的。顾问如实告诉你说机会很少,请珍惜当下目前公司。这就是好顾问。
因此,大家听到这些地方应该明白,一般职场小问题就不要把它当成跳槽理由,那是正常职场波动。如果遇见你认为是问题的那些东西,不要去找猎头顾问,先找前老板做一个基本沟通,有一个基本判断。如果是小问题,越早解决越好,你的前老板解决不了,会主动给你介绍一位好顾问。这样,好顾问能把时间和精力腾出来,真正帮助给优秀人才创造新的职位,免得对你做过度判断,做过度推荐,这是人才服务中最合理的解决方式。
总而言之,请大家明白,你的职位和职业的问题是企业组织和个人进化的共同产物,你的职业难题的爆发是商业竞争和生存结构冲击的影响。顾问是商业竞争和人文关怀体系,最直接作用于人才良性管理与职业流转的推动力。固然在追求顾问业绩本身会造成短期人才体验的损害,但总体趋势看,优秀猎头顾问辛勤工作在促进人才流动、改变职业轨迹,则是成熟人才市场最有附加值的部份。在很多高素质、“成人”思维职场人士的言谈话语中,他从不吝啬对某一位优秀顾问在促进其职业成长表达溢美之词,尽管这极其低调。
最后,我尝试把猎头顾问与人选的关系逻辑表达清晰,做最后总结十个字:
机会于边缘,选择于理性。
衷心祝福各位!